淄博地处山东省中部,是山水结合的组团式城市(组群式城市)。原为淄川、博山两地的合称。
淄博是发现使用陶器最早的地区之一,商代淄博寨里一带出现了原始青瓷。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渊源之一——齐文化的发祥地,在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最早兴起了蹴鞠运动,是世界足球起源地。淄博市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手工业专著《考工记》、第一本农业专著《齐民要术》以及最早阐述服务业的专著《管子》。
淄博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繁多。临淄区齐国故城文物浩繁,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共有48处重点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有著名的后李遗址、桐林(田旺)遗址、东周殉马坑、田齐王陵、孔子闻韶处、西天寺造像和齐国故城排水系统、交通干道、宫殿建筑遗址、手工作坊遗址等。周村区为百年商埠重镇,素有“金周村”、“旱码头”之誉,有保存完好的周村古商城,是电视剧《东方商人》《闯关东》故事的发生地和拍摄地,也是张艺谋执导电影《活着》的拍摄地。淄川区有《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故居以及峨庄古村落国家森林公园;坐落于张店区的中国陶瓷馆、淄博市博物馆荟萃中外陶瓷精品,展示了8000年来淄博地区生产、出土的陶瓷文物。
南部(博山区、沂源县)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博山,有原山国家森林公园、鲁山国家森林公园、鲁山国家地质公园、五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家公园,还有开元溶洞、樵岭前溶洞、沂源溶洞等绵延数十里的溶洞群,以及齐长城遗址、沂源猿人遗址等。北部(桓台县、高青县)黄河流经47千米,大芦湖、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有“北国江南”之誉。
淄博的历史名人有扁鹊、蒲松龄、管仲、田忌、鲍叔牙、晏婴、房玄龄、焦裕禄等。
博山自古便是历史悠久的陶瓷琉璃之乡,被誉为“陶琉之乡”。别具风味的博山菜肴和地方小吃,在鲁菜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被誉为“中国鲁菜名城”。博山风景区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是中国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风景区由颜山公园景区、白石洞景区、石门景区、樵岭前景区、五阳山景区、泉河头景区、鲁山景区以及金牛山景区八大景区组成,大小景点200余处,面积73平方公里。景区内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两处,有中国第一长城——齐长城;有大自然奇迹――石海;有高耸入云的望海楼;有鲁中第一高山――鲁山;有被誉为山东第一洞的开元溶洞、江北第一溶洞的博山溶洞。
开元溶洞因洞内有唐朝开元年间的摩崖石刻而得名。洞内大而高,长1100余米,分六个大厅,洞内各种石钟乳等自然景物玲珑剔透,形象逼真,令人目不暇接。洞内新石器时期、唐、宋等各时期的摩崖石刻及文物遗留更令人称绝。
周村古商城也叫大街,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素有“旱码头”、“金周村”、“丝绸之乡”的美誉,拥有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古街、鲁商文化发源地、影视拍摄基地为主的三大品牌。
景区主要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街组成,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5万余平方米。景区内古迹众多,街区纵横,店铺林立,建筑风格迥异,中西文化合璧,为山东仅有、江北罕见,且仍在发挥其商业功能,被中国古建筑保护委员会的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
古商城经多年抢救性恢复和保护性开发,已形成了千佛寺庙群、三益堂印刷展馆、遇见周村、谦祥益、瑞蚨祥、民俗展览馆、英美烟草公司展览馆、无税碑、状元府、票号展览馆、杨家大院、大染坊、咔咔魔像馆、魁星阁庙群等14多处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景点,以及这里的特色小吃周村烧饼。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摄制的记录片《周村寻古》,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再现了周村古商城发展历程。著名电视剧《旱码头》、《大染坊》、《闯关东》及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均以此为主要拍摄基地。中国著名传统故事、也是中国情人节七夕的主角——牛郎织女——之一的牛郎董永就葬在这里。
这里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里,是蒲翁后人依托《聊斋志异》故事,在柳泉、蒲松龄墓等历史人文景观基础上开发建设的大型主题名园景区,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景区已形成柳泉、聊斋宫、狐仙园、石隐园、满井寺、俚曲茶座、墓园等旅游景点。
传说蒲松龄曾在柳泉边茅亭下设茶摆烟,每逢路人经过,便邀其休息,请其谈狐说鬼,借以搜集素材,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还自号“柳泉居士”。蒲松龄纪念馆保留了蒲松龄当年居住的原貌,院内有蒲翁当年著书的聊斋、蒲翁生平展室、蒲翁十分钟爱的文石展厅和当代文人骚客的书画展厅。蒲松龄除《聊斋志异》外,还创作了上千首俚曲作品。聊斋俚曲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景区内的俚曲茶座正是演唱观赏俚曲的上佳去处。狐仙园以聊斋故事为主体设计建造。聊斋宫内采用彩塑、电影特技、灯光声乐等表现手段,艺术地再现了蒲翁笔下神妖鬼狐的艺术形象。
景区每年举办国际聊斋文化艺术节、聊斋文化艺术品博览会、聊斋俚曲大奖赛、聊斋民间故事演讲大赛、聊斋民间艺术灯会等活动。可容纳1.5万人的聊斋演艺广场上,不同的演出活动将民俗、乡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别具风韵。
临淄齐国故城,是周代至汉代的临淄城所在地,位于临淄区,东临淄河,故名临淄。临淄齐国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临淄齐国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是国君和主要大臣居住的宫城;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外城。大城西墙被压在小城北墙之下,表明大城建造年代早于小城,城墙都是用土夯筑而成。古城总周长约21.3千米,总面积达16平方千米。
古城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华夏先辈对水的管理应用。东西两面城墙即以2道河岸为基础建起,淄河与系水成两道天然护城河,齐人又在南、北城墙外挖筑人工护城壕沟,使之与淄河系水相互沟通,形成了四面碧水绕城的外部排水护城网。同时根据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在修建城池时周密设计和科学安排了排水道口,以及时排泄自然降水和城内生活废水。共设有3大排水系统,4处排水道口。分别是小城西北部宫殿区中心部位的1号排水系统;大城全长近3公里的2号排水系统;城边向东注入淄河的3号排水系统,分为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3部分。
临淄齐国故城内还发现了冶铁、炼铜、铸钱、铸镜和制骨等多种手工作坊遗址多处。另外,大城还有多处陶窑遗址,出土铭文剑、“齐法化”刀币、铸范、半两钱范、刀石砥砺,以及残骨余料等。10号宫殿遗址发掘出战国到汉代修补夯土1处、汉代水井3处、汉代墓葬2座以及宋代墓葬7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