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体验
苏州
江苏
分享至:

  苏州古称姑苏,中国从宋朝开始流传的古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的“苏”就是苏州。苏州是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其古典园林、苏绣、丝绸、宋锦、昆剧、古镇、碧螺春、山水画等是知名的城市标签。目前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

  苏州地处长三角中部,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境内多为平原,雨量充沛,物产富饶。出产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整座城市水路四通八达,河道湖泊众多。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古典园林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下辖的常熟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庄、同里、震泽、黎里、甪直、木渎、沙溪、千灯、锦溪、沙家浜、东山、凤凰),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二的平江路、山塘街。截至2019年末,苏州有5A级景区6家,分别是金鸡湖景区、拙政园、周庄古镇、同里古镇、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留园、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苏州吴中太湖旅游区。有4A级景区35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73处,其中拙政园和留园列入中国四大名园。

  苏州是中国东部饮食文化中心之一,是三大饮食文化之一(京式、苏式、广式)——苏式饮食文化的发扬地。名菜名产有阳澄湖大闸蟹、叫化鸡、松鼠桂鱼等。

  苏州小吃是中国四大小吃之一(南京夫子庙小吃、上海城隍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和湖南长沙火宫殿小吃并称为中国四大小吃)。“松鹤楼”是老字号的苏式餐馆;“老苏州茶酒楼”以传统苏帮菜而闻名;“朱鸿兴面馆”和“绿扬馄饨”等物美价廉,比较适合大众消费。遍布苏州的面店,表明浇头品种很多、讲究汤水的苏式面条是广受欢迎的小吃。

  苏州人杰地灵,有众多名人志士。如泰伯、阖闾、干将、莫邪、薄太后、张旭、范仲淹、黄公望、沈万三、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姚广孝、冯梦龙、顾炎武、柳如是、金圣叹、叶圣陶、贝聿铭、费孝通等。

  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始建以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全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三园各具特色。中花园是主景区、全园精华所在,东花园开阔疏朗、原称“归田园居”,西花园建筑精美、原为“补园”。园南为典型江南传统民居多进格局的住宅区,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

 

  留 园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曾名“东园”、“寒碧山庄”,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始建,其后多有荒废易主,1953年开始由政府不断修缮。

  留园园以建筑艺术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园林建筑与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利用云墙和建筑群把园林划分为中、东、北、西四个不同的景区。留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狮子林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

  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乾隆皇帝曾六次游览狮子林,并留下大量题字和“御制诗”。第三次巡游回京后在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各兴建一座狮子林。第五次巡游后在皇家园林掀起了摹拟江南山水,效法江南园林的高潮。皇家园林广泛采用了江南园林中廊、桥、漏窗与苏式彩画,引入堆叠假山的各种流派,大大丰富了北方园林的内容,是园林艺术史的重要一章。

 

  周庄古镇

  周庄镇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古称泽国,始建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因邑人周迪功郎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

  这是一座活的古镇。游客不会在这里感受到高度模式化、商业味的旅游气息,却可以看到古镇上的居民日常生活。

  每年元宵节,在东诧村牛郎庙的广场上,人们会举办打田财的活动。广场上竖立起一根桅杆,杆上横一根小竹竿,两端悬挂串串彩灯。桅杆顶端缚一圈圈稻草,内藏鞭炮,敷以易燃物品,再糊上一层黄色的纸张,呈元宝状,这就是“田财”。夜晚,人们携带鞭炮、爆竹和各色焰花火筒来到广场上欢度良宵;当桅杆上彩灯内的蜡烛燃尽时,人们用月炮、九龙抢珠、“五百鞭”、“一千鞭”对着杆上悬挂的金黄色“田财”轮番射击。“田财”从桅杆顶上落地,熊熊燃烧,农家拿着束束稻草到燃烧的“田财”上去点火,一边当空挥舞,一边去田角落焚烧。

  丝弦宣卷是周庄镇乡村里特有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操二胡三弦、笛子、木鱼、铜磬等乐器;以传统昆曲唱腔、民间小曲《四季调》掺合申曲、锡剧等地方戏调,演奏悠扬动听,抑扬顿挫。所演剧目常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顾鼎臣》、《白罗山》等,还有因果报应、劝人为善之类的简短剧目,如《目莲救母》、《观音得道》等。

  周庄是明代富商沈万三躬耕起家之地。如今当地还有沈万三家招待贵宾的必备菜万三蹄、万三糕等特色菜。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镇东垞,是根据历史资料和历史原貌,在原址精心设计修建的仿明式建筑;故居参照沈万三致富的各种传说、经商的坎坷历史、一生的传奇经历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场景,通过铜像、砖雕、漆雕、实景模型、版面、布景箱、泥塑、连环画等艺术手法,予以展示。

 

  同里古镇

  同里古镇也是有名的江南古镇之一,国家5A级景区,曾于2017年获评最受网民喜爱的十大古村镇。于宋代建镇,镇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众多,“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

  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原名”富土“。宋代时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同里。

  明清街是古镇商业街之一。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两街道平行的格局。入口“清明遗风”四字由费孝通题书。漫步古镇中,可在南园茶社品茗,过三桥赏水乡风情,乘摇橹船去罗星洲,体验江南水乡生活的惬意。同里土特产中,芡实是上品,俗称“鸡头米”,被誉为“水中人参”。

 

  千灯古镇

  千灯镇是先贤顾炎武的故乡、昆曲的发源地,也是昆山南部产业重镇,已有2500多年历史。历史文化遗产有昆曲、延福古刹、少卿寺遗址等。主要景点有顾炎武故居、顾炎武墓地、千年古塔-秦峰塔、顾坚纪念馆。秦始皇南巡过的胜迹-秦望山上,曾有吴越争霸烽火台。镇上还保留着堪称“中国第一当”的余氏典当行。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被称作是“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在天理人欲等诸多范畴上,都与程朱理学迥异。他还提倡“利国富民”,大胆怀疑君权,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主张。他提倡经世致用,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

  顾坚是元末明初戏曲家,昆曲鼻祖。他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元将扩廊贴木儿听说他善歌,屡招皆不就。在顾坚纪念馆内可观赏昆曲、江南丝竹、苏州评弹。昆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阳澄湖

  阳澄湖在苏州城东北五公里,与上海虹桥机场相距仅半小时车程,以"蟹中之王"阳澄湖清水大闸蟹闻名,虽只是3A景区,但其盛名在外,来苏州的旅客应该都不会错过。

  阳澄湖是太湖下游湖群之一,系古太湖的残留,岸线蜿蜒曲折,富有诗意。西纳元和塘来水,东出戚浦塘、杨林塘和济河注入长江,南出娄江与吴淞江、澄湖、淀泖湖群等相通。因此,独特的水域环境、地理位置以及水生环境,造就了阳澄湖大闸蟹有别于其他湖区大闸蟹的特质。除大闸蟹外,阳澄湖其他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盛产七十种淡水产品,其中白鱼、鲢鱼、清水虾、大闸蟹为"湖中六宝"。

  来阳澄湖主要可在莲花岛和沙家浜游玩。莲花岛位于江苏省阳澄湖西湖、中湖、东湖中心,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镶嵌在湖中。岛上只有人走的路,没有汽车等交通工具。家家户户有好几条船、小船、挂浆船、汽艇。岛上原住居民以养殖大闸蟹为业。

  沙家浜镇在阳澄湖东北边,镇上有水上芦荡迷宫、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每年9月中下旬将举办阳澄湖大闸蟹美食节。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是国家5A级景区。虞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因商周之际吴地先祖虞仲卒葬于此而得名,是中国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尚湖与虞山相依,因商末姜尚(姜太公)在此隐居垂钓而得名,湖内湿地遍布,鹭鸟翔飞。

 

  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一首“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令它在中国家喻户晓。

  寒山寺素以钟声闻名天下。每年除夕阳或元旦晚上,寒山寺都会举行敲钟仪式,钟敲108下。每一下代表一个烦恼,听完钟声,来年烦恼便随风而去。据说当年唐代诗人张继夜泊枫桥,在客船听钟声,也是因为屡试不中,听人指点也前来扫除烦恼。在寒山寺法师敲完一百零八下除夕钟声后,可由游客自己动手敲响新年幸运钟声。

  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联系我们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提交